陶永康
《赛鸽天地》杂志责任编辑,该杂志创始人之一。曾任中国教育电视台《信鸽》栏目节目统筹,中国教育电视台《飞翔》栏目主编,内蒙古卫视《赛鸽天地》栏目执行制片人。热衷于赛鸽文化的传播。自幼养鸽,那时以观赏鸽为主,也有少量信鸽。1983年加入信鸽协会,曾担任一级裁判员。参加市、区、俱乐部的比赛,近年以打公棚赛为主。
详情>>

您对“副羽盖腰”怎么看?

        上个世纪八、九十年代,大家都养远程和超远程鸽子,在诸多的“鉴鸽标准”中,“副羽盖腰”是一个重要的条件,因为“副羽盖腰”说明副羽够长,副羽长,鸽子在空中的浮力就大,鸽子不易疲劳,对于旷日持久的超远程竞翔是有利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现在的时尚变了,尤其是北方鸽友,多以饲养中短程的快速鸽为主,那么“副羽盖腰”是否还能作为鉴鸽的标准呢?

        所谓的“副羽盖腰”,是指赛鸽站立时,人从上向下俯视,鸽子的副羽很自然地将腰部的大部分覆盖住。与之相反的则是“露腰”,即鸽子站立时副羽不能覆盖鸽子腰部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一种理论认为,“露腰”的鸽子一般副羽较短,副羽短则鸽子在空中的浮力小,赛鸽要在空中保持浮力并且向巢穴飞行就要加快振翅的频率,结果是歪打正着地提高了分速。

        鸽子的事情是复杂的,不能以点盖面、以偏盖全,因为我发现不是所有中短程比赛的优胜鸽都是“露腰”的。比赛时不同的地形、风力、风向、温度造就了不同的冠军,因此也就为鉴鸽制造了更多的迷雾和更大的困难。但人们始终不肯放弃的努力就是想找到一把“尺子”去衡量和鉴别我们面对的、要决定取舍的赛鸽。

        一羽赛鸽得冠军了,这肯定是各方面因素的综和来决定的。那么“盖腰”和“露腰”的因素能在这“综和”因素中占有一席之地吗?

        每个鸽友所持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,因为他见得最多的是自己棚中的鸽子,我也如是。比如,我棚中也有擅长飞300公里的鸽子。送公棚,在100公里、150公里、200公里的训练中,它们能在几千羽之中飞十来名,在300公里预赛中也能进奖,但500公里决赛的归巢单上就难觅其踪影了。这样的鸽子和它们的父亲或母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——“露腰”。这现象仅限于我自己的棚中,可能不具普遍性。虽然,我有一句口头禅:“老天爷才是真正的鉴鸽大师”,但我和多数鸽友一样,始终不肯放弃要找到一把“尺子”的努力,这可能也是一种痴迷、一种向往吧!要不然鸽友聚会时,谈资从哪里来呢?

        您对副羽“盖腰”和“露腰”的问题怎么看?或者您对鉴别中短程快速鸽有诀窍,也请加入进来,一起讨论。鸽友论坛,没有对错之分,只有各抒已见,只有争鸣和探讨。

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。

上一篇:再论“春赛宜早,秋赛宜迟”下一篇:重提信鸽科研

信鸽小工具

App下载

官方微信

回到顶部